产品目录
探秘中国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更新时间:2025-03-07 10:34:44 点击量: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羊城晚报联合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北京晚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华商报大风新闻等主流媒体◆★■◆◆★,共同聚焦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开各中心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神秘面纱”,展现中国科技创新逐梦“星辰大海”的铿锵步伐。

  在浦东张江,上海光源也在多个领域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光源专门建设了X射线干涉光刻线站,实现了极紫外光刻胶曝光性能评价,为国内领军企业◆★■■◆■、重要科研机构提供定制化科研服务;在新材料领域,支撑了T1100级碳纤维技术突破,2023年底实现量产,打破国外垄断★■◆。

  在北京怀柔的青山绿水间,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专门用于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软硬件一体的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观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现在,怀柔科学城已建设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并已累计产出科研成果329项,发表SCI论文等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

  2025年1月,在合肥科学岛上■■,被俗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走进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座美丽的◆★◆★■◆“鹦鹉螺”式的白色建筑非常醒目,它就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从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上海光源已经为数万名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开展微观世界的研究★★■◆。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打造支撑原始创新的“超能平台■★◆◆■”★◆◆■,还不断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研究设施,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建设有大科学装置,是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在西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加快建设,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并与北斗星基授时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授时服务体系。

  也就在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城一区”之一■◆◆,北京怀柔科学城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根据规划◆■★◆★★,到2030年◆■■★◆,这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里崛起。

  8年多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沿途下蛋”,成果频出。其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肥造”火星磁强计、高吸能材料,保障“天问一号”完成科研任务,特种低温接收机等助力“嫦娥五号”升空;面向科技前沿,“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精度电磁测量技术■■◆★◆◆”◆◆★■★“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和干预策略”等战略性先导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持续产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2016年,上海张江成为了国家批复的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

  2017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同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成为中国■◆★“第二‘心■◆◆’”◆■★■。此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

  在西安,国家授时中心未来计划将长短波授时系统部分搬迁至西安科学城,与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并址建设★■,并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形成产业创新基地,从而促进陕西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高能级平台如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正是集中资源的载体,前沿技术研发需要先进的设施和人才◆◆★★,这也是高能级平台的优势所在;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可能涉及不同地区建立高能级平台★■◆,促进区域的协同创新■★■★。

  为了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6年★★◆★,中国开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9年间,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在原始创新★★◆◆、产研转化★◆★■◆、招才引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五★★‘心’力量”。

  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至此★★◆★,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的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已批复建设,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基石。

  五■◆■★“心”同创,闪耀科创之光;科技强国■■★,奏响创新强音★★。未来,随着五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成就,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结出更多硕果,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广东东莞,有一处看似低调却内藏乾坤的科研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人们打开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从2018年投用以来,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3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